小學課文《紀念白求恩》配圖里有位贛籍老紅軍——江西劉金山,白求恩奮力搶救的“戰神”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4年11月1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他也是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記者為你揭開其傳奇人生

  一間簡陋的小屋,屋內光線不足,醫生和護士只能借助外面的陽光,緊張地進行手術……這是小學課文里《紀念白求恩》的配圖,也是白求恩大夫在戰場上搶救傷員的真實場景。每一個將白求恩大夫銘記在心的中國人,腦海中記憶深刻的就是這幅照片。但你是否知道,照片里白求恩大夫正在救助的人是誰?他就是從江西走出的開國大校劉金山!

  近日,在《江南都市報》刊登了“飛奪瀘定橋的勇士——江西戰斗英模李友林”的故事后,曾獲評龍南市“最美史志檔案人”的退休干部劉九勝和月明望專程來到報社,為記者帶來另一位飛奪瀘定橋勇士劉金山的故事。記者通過采訪劉金山的女兒劉蘇芳,也揭開了這位江西老紅軍在戰場上戰無不勝,被稱為“戰神”的傳奇人生。

  文/劉九勝 月明望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圖由受訪者提供)

 《紀念白求恩》配圖

開國大校劉金山

  劉金山獲得的部分榮譽章

  聽說是位能打仗的紅軍干部,白求恩大夫奮力搶救

  出生在江西贛縣的劉金山,從小失去父母,過著凄苦的生活,因為沒有名字,被村里人喚作劉伢子。1929年,他加入贛南游擊隊,因作戰勇敢、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受到團長楊金山的重視。團長犧牲時,把“金山”的名字鄭重地傳給他,才從此有了“劉金山”的名字。

  長征路上,劉金山跟隨部隊血戰湘江,突出重圍,四渡赤水,一路北上。他不僅是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之一,而且是攻克臘子口險關的“敢死隊”隊長。抗戰時期,他與日本鬼子勇拼刺刀身負重傷,是白求恩大夫親自為他做的手術。

  劉蘇芳告訴記者,她去年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看到那張熟悉的白求恩大夫救人的照片下面寫著“白求恩大夫搶救劉金山”后,才驚訝地知道照片里被救的人原來是自己的父親。

  劉蘇芳說:“父親拼刺刀很有名氣,有一次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父親的刺刀挑斷了,他隨手扯下一根大樹枝,向敵人橫掃過去,兩個鬼子被樹枝打死,但他的肚皮也被鬼子刺刀劃破,腸子流出體外,但他仍然拖著腸子指揮戰斗,從此得了‘劉大膽’的外號。”

  劉金山的腸子被打斷,生命垂危。彼時,白求恩大夫率醫療隊正好途經該地,得知這是一位特別能打仗的紅軍干部,白求恩大夫不顧危險和疲勞,親自為其實施手術進行搶救。而當年,拍攝這張照片,留下珍貴歷史影像的人是著名攝影師、導演吳印咸。

  戰場上的“戰神”,被評價為作戰有“三快”

  劉金山被譽為戰場上的“戰神”,戰無不勝。在攻克臘子口險關的戰斗中,他擔任了攀崖“敢死隊”隊長,攀爬在最前面。當敵人發現他們時,開槍擊中了劉金山的右手食指,筋骨被打斷,他的槍也不慎落到深不見底的懸崖下。劉金山不顧手傷奮力攀上崖頂,揮起大刀砍倒敵人。由于采取前后夾擊的有效戰術,紅軍于1935年9月17日攻克臘子口,打通了紅軍北上的通道。

  1946年,劉金山升任東北遼南一分區司令員,帶領部隊在營口、海城、大石橋等地,與國民黨184師面對面打硬仗。在敵人強大火力全線壓境的情況下,劉金山曾只身躲在一個大磨盤底下,在夜晚找了一匹馬,沖過敵人三道防線,渾身帶著血痕奔向我軍駐地……

  兒女們曾不解,劉金山的胳膊到手掌為何全是傷疤,后來才知道那是飛奪瀘定橋時被燒得滾燙的鐵索燙傷的。因為打仗留下的種種傷痛,劉金山晚年時眼睛已看不見任何東西。“但父親坐在車上,車子開到哪里他都能報出這個路段的地名,當有人走到我們家門口,他會知道這個人是誰。”劉蘇芳也是聽了父親老戰友的孩子講述,才知道爸爸是一位“戰神”,打仗從來沒輸過。

  “經過一場場戰斗的歷練,父親打仗越來越厲害,尤其是他的耳朵很神,就像竊聽器一樣,能聽出敵人來了多少人,部隊帶有多少輜重。”在父親的檔案里,劉蘇芳看到對父親作戰的評價有“三快”:“兵力部署快,下命令快,出戰快”。

  請求授銜降級的開國大校:我永遠是長征路上的普通兵

  20余年的戎馬生涯,劉金山身上留下了3處刀傷、6處彈痕等多處傷疤,先后獲得過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55年,中央軍委擬授予劉金山少將軍銜,在他的降級要求下,最后被授予大校軍銜。劉金山說,和千千萬萬犧牲的烈士相比,自己能夠活到新中國成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他永遠是長征路上的普通一兵。

  在劉蘇芳的印象里,“父親愛兵如子,但對子女的要求卻極其嚴格”。每年過春節,劉金山都會讓全家人憶苦思甜吃豆渣。“父親很少跟我們講戰爭故事,但經常會談過去的苦日子,讓我們知道當下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他常對孩子說,過去自己沒有文化,上級寫個命令卻被拿起來顛倒看,大出洋相。所以,他要求孩子們一定要好好讀書。

  當年,26歲的劉金山離開家鄉踏上長征之路,從此南征北戰,但不管離開家有多遠和多久,思鄉之情永遠縈繞心頭。20世紀70年代,他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兩萬元,幫助贛縣政府建立了絲綢廠、茶廠。劉蘇芳說,父親說話一直帶有客家音,“老家一來人,他滿口的客家話,我一句都聽不懂”。

  1999年8月,京九鐵路開通,當女兒高興地告訴他:“你以后可以坐火車回老家了!”這位堅強了一生的老紅軍,眼睛紅了,淚水在眼眶滾動,他心心念念著生他養他的家鄉,當時卻喃喃著“我回不去了”。1999年9月2日,劉金山因舊傷復發辭世,享年91歲。

  90年前,8.6萬余名紅軍將士從江西出發,他們告別故土,開啟了一場彪炳史冊的偉大遠征,以堅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戰斗精神,用鮮血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的江西,也正是有劉九勝、月明望等眾多熱心家鄉紅色文化的挖掘者和書寫者,才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走進歷史,感受更多真實的英雄故事,讓紅色基因在這片紅土地上代代相傳。

  值班編輯:范晶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楊進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