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姑娘眼中的南昌寶藏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4年05月30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朱元璋的“鞋拔子臉”可能不是清朝對他的抹黑,證據來自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的文物《朱氏八支宗譜》。八大山人紀念館鎮館之寶《個山小像》,是現存的八大山人生前唯一的真實畫像,但這件國家一級文物竟然很有可能是他的自畫像……
近日,南昌又一寶藏之地被解鎖。上海“95后”知名藝術博主伊莎Yeesha(以下簡稱伊莎)在抖音連發“三彈”,以總長18分鐘的視頻《布衣而始,布衣而終》,首次用故事性的表達方式,講述八大山人的藝術與人生,不僅對有關八大山人的普遍認知進行了誤差修正,還推測闡述了諸多更具合理性的解讀。為制作此系列視頻,伊莎花費4個月時間,從完全不了解八大山人藝術,到癡迷其中。為了解析“遂發狂疾”的八大山人到底是真疾還是佯狂,她甚至徒步重走了幾十公里當年八大山人還俗回家之路,以此來體會這位誕生于南昌的世界級藝術大師“忽大笑,忽痛哭”的內心世界。
文/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圖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提供)
國畫大師的傳說
與真相在南昌解密
▲《朱氏八支宗譜》。
▲朱元璋畫像。
▲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鎮館之寶《個山小像》。
《布衣而始,布衣而終》第一集視頻《王孫之像》,發布于5月17日。伊莎在2024年春節前夕第一次來南昌時,敏銳地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里注意到一張朱元璋畫像。后來,她打聽到,這張朱元璋的畫像來自《朱氏八支宗譜》,該宗譜則是八大山人紀念館館藏的民國時期的三級文物,此前從未在互聯網上被公開傳播。
由此,視頻從多年來互聯網上流傳的,朱元璋“鞋拔子臉”是清朝對其惡意抹黑的說法開始講述故事。在《朱氏八支宗譜》里,除了朱元璋,其他宗室畫像都是一模一樣的端莊飽滿,很有可能“其實后人也不知道先輩的長相,全部是用了一個模板畫出來的,唯有朱元璋是專門創作的‘天生異相’”,以此展現大明開國皇帝的蓋世無雙。
視頻討論的另一個話題,是紀念館鎮館之寶《個山小像》,這可能是由八大山人本人所畫,線索就來自畫中題跋。雖然跋文中明文交代了作者是黃安平,但文中名字錯行的寫法卻感覺頗為“刻意”。另外,對于多年來互聯網上關于八大山人的兩個已被廣泛接受的說法也進行了否定推測。一是“八大山人”這個號并不是來源于將其庠名“朱耷”去掉“牛耳”而來;二是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圖》,畫里的孔雀尾巴是指清朝官員帽子上的花翎這一說法,也有不妥當之處。
第二集視頻《圓中一點》,緊緊圍繞人們熟悉的八大山人畫作里的“白眼”進行了深入透徹的解析。“八大”的“白眼”不僅是孤冷荒寒的,還有幽默的、浩渺空茫的、圓融寧靜的,呈現的四個類別的情緒狀態,在權威的學術資料中,此前也并未如此周全地進行歸納。此外,《個山小像》里“圓中一點”的圖符,可以解釋為“個”與“山”篆書的組合體。在《葡萄大石圖》中,這一符號仿佛投射成為串串葡萄,又如一眾眼睛注視著觀者。
第三集視頻《還識得此人嗎?》,通過欣賞“八大體”書法并分析其還俗的原因,探討了八大山人的精神狀態,給出他并沒有“發瘋”的可能性。為了真正體會50多歲的八大山人還俗回家的心境、探析“狂疾”究竟是真是假,伊莎還重走了一遍這條“發瘋還俗”之路。
《布衣而始,布衣而終》在抖音上發布后,播放量迅速突破200萬、點贊量10余萬、收藏量上萬。視頻對八大山人的深入研究讓網友感慨,“感覺不像做視頻,是在搞學術研究”。
4個月苦心打造雅俗共賞的“八大”
《布衣而始,布衣而終》視頻發布前夕,記者在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見到了伊莎,此時的她完全不像是一位來南昌的客人,那份從容自如的熟悉感更好似紀念館里的一位“家人”。
畢業于傳媒大學的伊莎,是一名20多歲的上海姑娘。她透露,自己2021年5月6日開始做抖音視頻,至于為什么選擇小眾的藝術賽道。“因為其他類別的內容幾乎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不可能像藝術那樣可以源源不斷地做下去。古今中外的藝術資源是無窮的。”
伊莎坦言,自己并不是美術生,“但是曾經傳媒大學有一位老師的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只要品位達到了一定高度,哪怕對于文化行業的某個分支并不涉獵甚深,做出來的成果也不至于差,我有不拙劣的品位和比較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查資料以及與專家的溝通,可以達到比較專業的狀態”。伊莎的抖音視頻從講解西方藝術起步,“最初只是做給普通觀眾看,會設計一些比較娛樂性的開頭”。
直至2023年11月,伊莎發布了一條關于顏真卿《祭侄文稿》的視頻,該視頻不僅富有專業性,更具極強的情緒感染力,使得傳播性非常強,“長輩看完給小孩看,小孩看完轉給同學看,甚至把很多人看哭了”。這條視頻給了伊莎很大的信心,“只要下功夫去做,大家是可以接受專業、深沉、不娛樂化的藝術解讀”。
緊接著在當年12月,伊莎再出爆款。她從一幅徐悲鴻作品里驚喜地發現,作者筆下的無眼馬其實是“有眼”的,只是被黑黑的濃墨掩蓋了。這個發現為人們今后再去看徐悲鴻作品里的馬,開辟了一個與大師對話的新穎思路。伊莎此時的視頻作品,已經成為既可以面對專業人士又能吸引普通觀眾,用她的話來說,“兩條腿走路的狀態”。
8個月前,伊莎為做好《祭侄文稿》,苦心研究了1個月,但她自己也沒想到,此次制作八大山人系列視頻,更加困難重重。“我整整3個月沒有更新過一條視頻,這在整個互聯網行業來說都是一個‘自我毀滅性’的行為,但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對八大山人的研究中去,才有可能把它做出來。”
在4個月里,伊莎完全是按照碩士、博士的標準去準備文案、素材。她表示,以前做藝術視頻,可以去采用很多定論性的說法,但是對于八大山人,因為他太神秘了,許多專家的有些觀點本身就是互相對抗的,“以前我的視頻經常參考主流媒體的說法,這次我制作的八大山人視頻完全是‘另起爐灶’,終于可以成為其他人參考的內容樣本”。
徒步50公里重走八大山人還俗之路
在《布衣而始,布衣而終》第三集視頻的開頭,伊莎亮出了她那被曬得“慘不忍睹”的手臂,原因是她為了體會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不顧身邊人的勸阻,執意沿著撫河從撫州臨川走回南昌,感受八大山人還俗之后的心境。
伊莎解釋,她是4月份進行的這次徒步,那時已制作完成了視頻前兩集,“第三集也已經有了整體框架,但覺得內容還不夠飽滿,沒有能夠擊中人心的華彩片段”。
徒步那天,她早上5時從撫州文昌里出發,一直走到晚上7時,行走了50公里,到達南昌。一天走下來,她被曬得通紅,甚至嚴重脫皮,“邊走邊拍,手一直拿著手機,到晚上吃飯的時候手指已經僵了,需要一個個掰開,才能喝水、吃飯”。
伊莎認為,自己現在再走這條路其實容易很多,“那個時候,八大山人沒有辦法看天氣預報,他不知道會是什么天氣,南昌多雨,有可能他是淋著雨走的”。
“如果不眠不休地走完這條路應該要一天一夜,這里有山但不算太高,有水但也不至于太深,時隔30年,他終于再一次成為平常人奔跑在平常的街上。”在腳踏實地完成這50公里的路途中,伊莎對八大山人的內心世界也有了許多的感同身受。
伊莎徒步的那一天,南昌正好連下了一星期的雨,走完后雨又接著下了一星期,唯有那一天天氣極好。“這條路沿途的風景很美麗,那天的霧特別漂亮,我一下感覺到八大山人筆下淡淡的、平平的山水,其實是他看到什么就畫什么。他作品里平淡的詩意和空茫的意境,與他一路上的所見是有聯系的。回南昌的這條路,也是中國人概念里的回家之路。這條路走下來,能感覺到八大山人不會是很癲狂的狀態,反而是越走越釋然,越走越快樂。”
解鎖八大山人 打開南昌人驕傲的寶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伊莎此次創作《布衣而始,布衣而終》,其實是受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的邀請,紀念館全程給予了學術支持。
龍年春節前夕,伊莎第一次來到南昌,她原本只想做一條視頻,“過年期間就發布出來”。但來到南昌后,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親自去車站接她,“感覺到他們真的是很想做好這件事情,也讓我有了一種使命感”。
在全網,伊莎是擁有百萬粉絲的藝術博主,粉絲黏性特別大,喜歡她的幾乎都是“鐵粉”。但有流量的她從來沒有直播賣貨,“我想要接觸到國內最好的藝術藏品,接觸到最了解這些藏品的專家,希望把這些內容轉化成公共美育,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我保持非功利性”。
《布衣而始,布衣而終》是伊莎制作的第一部有全程專業學術支持的視頻,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次與藝術博主進行如此深度的合作。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表示,八大山人很有名,很有地位,毋庸置疑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高峰。“但是八大山人有名,并不意味著紀念館就有名,怎么把館的影響力做出來,怎么把這張南昌的、江西的,乃至是中國的文化名片擦亮,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用更新的方式來推廣八大山人藝術。”
周曉健2018年擔任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時,定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3至5年內拿下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稱號。為此,從2019年開始,八大山人紀念館拉開了“對話八大山人”展的序幕,從故宮典藏特展到“對話齊白石”“對話吳昌碩”“對話揚州八怪”,“我們跟一流的機構合作,做一流的展覽,就是要把八大山人紀念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博物館”。
今年的“五一”假期,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第一次進入全省博物館客流量排名前十,但周曉健認為,這樣的影響力并不夠。“和伊莎的合作是我們的一次美育傳播新嘗試,八大山人紀念館主動擁抱自媒體藝術博主,并在4個月的合作過程中,給予她最大力量的學術支持,最終讓作品以全新的語言節奏和風格與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解讀八大山人,既有博物館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又極具傳播力。”2026年即將迎來八大山人誕辰400周年,八大山人紀念館作為八大山人作品的重要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將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同時也將繼續探索“破圈”合作,讓八大山人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95后”的伊莎執著于藝術推廣,喜歡她的粉絲也多為年輕人。《布衣而始,布衣而終》視頻中包含了普通觀眾鮮少接觸的深奧內容,以獨辟蹊徑的方式吸引觀眾對話題的濃厚興趣,從而了解八大山人的藝術人生,真正走進這位國畫大師的藝術世界。正如上個月廣州小伙雷克斯為南昌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大開腦洞創作的網絡小說《海昏》引起業內高度關注,此次《布衣而始,布衣而終》視頻用創新思路打破八大山人的傳統解讀,是又一次用大開腦洞的方式讓南昌“被看見”。
幾年前,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始嘗試做國內一流的展覽,是為了打響紀念館的品牌,這次用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式讓八大山人實現“破圈”,是為了助力南昌這座城更有影響力。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南昌打卡,當這座人文歷史豐富的美麗城市被建設成享譽國內外旅游目的地時,八大山人作為中國藝術代表屹立在世界的高峰,定然是這座城市不容忽視的高度。解鎖南昌的這個寶藏,讓八大山人藝術被更多人熟悉和探知,它的藝術之光將讓南昌城更具魅力和影響力。
值班編輯:范晶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鄒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