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2個國際殘疾人日 記者帶你了解三個不平凡的故事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3年12月01日 | 制作: 江南小編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趙瓊、實習生楊欣
今天是第32個國際殘疾人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三名在不同領域逆風追夢的人,他們用熱愛書寫不凡人生。他們用夢想點燃希望和熱情,催發拼搏的勇氣和毅力。在追夢的路上,他們用堅持不懈澆灌出幸福的花。
帶動殘友學非遺技藝
南昌市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以下簡稱“非遺傳習中心”)坐落在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內。2022年5月,該非遺傳習中心正式成立,專業從事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習、培訓、創業、銷售。
吳壽國是這家非遺傳習中心的負責人,也是殘疾人免費學藝項目的發起人。非遺傳習中心里陳設著各種非遺手工作品,木雕、瓷板繡、宣紙繡、繩編工藝品……這些作品正是出自非遺傳習中心的殘友學員之手。
11月28日,非遺傳習中心聚集著4名殘疾學員。他們有的制作百變翻花,有的正在學宣紙繡,有的正在完成瓷板繡……吳壽國坐在輪椅上,為記者介紹這些非遺工藝。據了解,非遺傳習中心目前已經安置12名殘障人士就業,不僅是學習交流的地方,也成為他們另外一個“家”。
“學習瓷板繡不難的,就是需要你用心投入進去。”今年53歲的樊阿姨是非遺傳習中心學員之一,也是目前非遺傳習中心唯一學習瓷板繡的學員。去年5月,樊阿姨通過南昌市殘聯了解到傳習中心,便開啟了學習之旅,“當我的作品賣出去的時候,我很開心,也說明別人對我作品的認可。”談及學習非遺對自己生活的改變,樊阿姨說,“相比同齡人可能已經坐在家里,現在的我還掌握一門技術,并且還有一定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為何選擇開辦非遺傳習中心?
此前,吳壽國作為南昌市殘疾人書法協會會長、西湖區肢殘協會會長,曾組建“陽光之家”,專門針對殘障人士培訓書畫,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壽國結識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昌宣紙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顧玉純,并產生學習宣紙繡的想法,如今68歲的吳壽國已經學習宣紙繡6年。作為非遺項目的宣紙繡不僅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也帶來了經濟效益。吳壽國想:是不是可以帶動更多殘友來學習非遺技藝?
“只要有人想來學,我們就免費培訓。”學習宣紙繡的過程并不容易,有人堅持有人離開,吳壽國正在尋找更多適合殘障人士學習的非遺項目,“現在瓷板繡、麻繩手工編織、百變翻花等都是我們近期開發的新項目。”吳壽國說。
無聲咖啡傳遞熱愛
11月30日,在南昌市紅谷灘區鳳凰家園社區,咖啡師周高泉一邊讓市民免費品鑒其制作的咖啡,一邊傳播咖啡文化。“這個咖啡是怎么做的?”“可以免費品嘗!”對于平時并不怎么喝咖啡的市民來說,喝咖啡給了他們一次新鮮的體驗。
“80后”周高泉是南昌“心研手語咖啡”的主理人,常出現在南昌各大音樂節、演唱會、市集活動上。一輛移動車、一套咖啡沖泡設備,是他主要的“家當”。不仔細注意,很難發現周高泉其實戴著助聽器,因為先天性聽力障礙,周高泉更習慣通過嘴型辨別他人的話語。
2022年,周高泉通過短視頻了解到西安一家手語咖啡正在免費招募殘障人士學員。這則招募讓他心動。隨后,周高泉便趕往西安學習了咖啡制作、咖啡知識及開店經營等系列課程。在周高泉看來,對于聽障人士而言,無聲咖啡的形式也為聽障人士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一個人也可以經營一家小店。
回來后,周高泉便開啟了擺攤創業之旅,打開車子后備箱,帶上咖啡機,便是一家移動的咖啡攤。在“市集熱”的帶動下,周高泉通常會現身撫州的商場、夜市。身邊殘友聽說了他創業擺攤的故事,找到周高泉想要學習,他也來者不拒。“平時他們都比較內向,學習做咖啡后他們用手語或者寫字板和別人交流。”周高泉說。
在成為咖啡師的道路上,周高泉愈發感覺,要向更多優秀同行學習。今年6月,周高泉參加2023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暨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他成為場上唯一報名“咖啡沖調”項目的江西選手。面對全國90多名選手,參加這場比賽也堅定了他繼續做咖啡的決心。“這些參賽選手有來自上海的星巴克手語咖啡師,也有來自云南的優秀拉花師,我覺得江西也可以有。”
關于未來,周高泉說:“現在最想在南昌擁有一家線下門店,同時希望帶領更多殘障人士學習做咖啡。做咖啡既可以是一種興趣愛好,也可以成為一份工作。”目前,周高泉正在聯合紅谷灘區殘疾人聯合會籌備無聲咖啡培訓事宜,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咖啡文化,走上咖啡就業道路。
在黑白琴鍵上追“光”
在芭蕾舞蹈教室,學生們正在進行芭蕾舞蹈基訓。美妙的琴聲從鄭丹怡指尖瀉出,這是她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
“90后”鄭丹怡是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專業學校的一名鋼琴教師,從小患有先天性角膜白斑,讓她僅有微弱的視力。鄭丹怡11歲開始接觸鋼琴,憑借著對鋼琴的熱愛,她一路與音樂同行。
“鋼琴是我人生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興趣愛好到專業再到職業的轉變,鋼琴與鄭丹怡的人生息息相關。視障人士如何學鋼琴?這個看似困難的問題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看不見就靠聽來辨別,了解譜子中音符的音高和節奏;碰錯音就多練,加強基本功訓練。”鄭丹怡說。
18歲之前,對鄭丹怡來說,讀大學其實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在盲校里,鄭丹怡學會了針灸推拿。2007年,鄭丹怡決定參加高考,她克服重重困難,自學全部普通高中課程。2010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學專業。
4年的大學生活為鄭丹怡打開了新世界,除了在鋼琴專業水平上的提高,她體驗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畢業之后,鄭丹怡回到南昌創業,做一名鋼琴調音師。在身邊朋友及老師的幫助下,她賺到了第一桶金,調律市場也逐漸打開。在機緣巧合下,鄭丹怡到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專業學校調音,成為一名鋼琴教師。
從調律師到教師,職業的轉變給鄭丹怡帶來不小的挑戰。“舞蹈是一門視覺藝術,鋼琴則是聽覺藝術”,雖然一直學習鋼琴,但是對從沒有接觸過舞蹈的鄭丹怡來說,舞蹈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關于舞蹈的一切她都得從零開始學。無法看見舞蹈的動作,就要很清楚舞蹈術語的含義,特別是芭蕾舞,所有的術語都是法語,她必須快速熟悉才能跟上課堂節奏。
成為教師后,鄭丹怡見證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我很慶幸沒有放棄鋼琴,現在我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幫助更多的人。”
編輯:周章云
審核:郭寧
編委:陳明華